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出臺 對造假零容忍
事實上,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并非個案。據統計,僅在2015年,全國共發現2658家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存在不正常運行、弄虛作假等問題,有17省區市立案78起。諸如“戴口罩式”的造假術,在很多地方也有不同版本,有的將采樣管插入礦泉水瓶,有的在監測軟件上留“后門”……以前造假主體多是企業,這次西安環境數據造假事件之所以讓人震驚,在于本該為數據真實性把關的環保部門監測人員,竟然也成了“內鬼”。這不僅讓人懷疑一些地方環境治理的決心,也對環保部門公信力造成了損害。
環境監測數據是環保工作的基礎,數據不準確,治理策略就很難對路。在環境數據上做手腳,從企業角度講,一般是因為利益驅動而不重視環保;環保部門牽涉其中,恐怕更多是因為相關官員只是把環保視作政績工具。無論出于政績考慮、迫于考核壓力,還是背地里有什么利益關聯,如此玩“小聰明”,編造、篡改監測數據,到頭來絕不會有什么好果子吃。
道理很簡單,給環保數據“戴口罩”,在空氣質量并無實質性改善的情況下無異于掩耳盜鈴。公眾對環境質量的判斷基于兩方面的經驗,一是環保部門公布的監測數據,一是個人的直觀感受。如果監測數據反映的空氣質量和公眾感受出現較大反差,甚至截然相反,那么必然會引起公眾的質疑和不滿。
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是嚴肅的,有關部門也建立了相關可行的制度,對造假的態度都是零容忍。比如,空氣質量監測網和國控重點污染源監測系統等,通過在線實時監測,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數據。西安長安區給空氣采樣器“戴口罩”造假事件,也正是國家環境監測總站在“飛行檢查”時主動發現的。
來源:東方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