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檢測實驗室會如何發展? 聽聽專家如何分析
2015年全球檢測市場規模是20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萬億,倒退到2011年前的十年,全球平均增長率約為10%,近三年增速開始放緩約為6%,預測未來三年增速為3%。這個行業的放緩期是全球性的,目前我國機構平均盈收規模是500萬元,人均產值僅19萬元,中國產業仍處于中低端發展階段,這也為產業整合和產業集聚帶來了機遇。中國正在由政府主導、行業主導的整合,向市場主導、特別是向資本市場主導模式切換。
國家質檢總計量司司長
檢驗檢測是通過準確的數據和結果來衡量產品的質量和安全,而計量是控制質量的基礎,也在提升質量,特別在創造更高質量上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目前社會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質量強國建設被推上新高度,也對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提出了新要求。作為國家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計量,在質量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也應大力投入。檢驗檢測機構要在保障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加強質量安全,推動科技進步,服務產業發展方面做出突出貢獻,體現出檢驗檢測的價值。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董事長齊京安
從國家政策層面看,行業發展正在受到政府重視,明確將檢驗檢測行業列為高技術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的重要行業。國家先后出臺政策,提出年均增長18%以上的目標,大力發展檢驗檢測行業。此外,政府加快“簡政放權”,放寬檢驗檢測認證市場條件,創造適中事后監管,擴大第三方產業監管。這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變化,必將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技術、管理、服務和品牌的全面發展。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院院長李新實
市場行為需要市場法則去調節,不能依賴于政府的強制作用。政府也要轉換角色,找準定位,從集裁判員、運動員于一身的角色中擺脫出來,轉向制定規則、規劃引導的裁判員角色,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能交給市場做的盡量由市場配置資源,政府部門更多的要通過頂層設計和購買服務去扶持第三方檢測機構發展,而不是一廂情愿地拉郎配。自國家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整合以來,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整合進展其實并不大,機構數量不減反增。由于輿論過度夸大檢測行業的市場潛力,導致社會各界競相投資檢測行業,甚至一些賺了點錢的包工頭也想搞檢測,造成了檢測機構水平參差不齊,一哄而上的亂象。因此檢測行業資源整合仍任重道遠,單靠行政手段推進難以奏效。
天祥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柏學禮
對中國檢驗檢測市場著重談了五點變化:
一、二十年來,檢測行業增長總是高于GDP增長,發展過速,而現階段中國經濟出現下行趨勢,產能過勝致實體經濟缺乏發展動力,國際競爭加劇,未來如此快速的增長恐怕不會再現。
二、目前我國進出口貿易已停止增長,出口生產向東南亞轉移趨勢明顯,以進出口貿易服務為主的機構會受到沖擊,尤其G20峰會在杭州召開會加大對行業的沖擊,已經有很多工廠關閉。
三、成本上升過快,制度成本越來越高、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對第三方機構的直接影響是利潤下降,運作效率和穩定性都受到沖擊。
四、中國檢測機構多為中低端服務,供大于求,必會帶來價格戰,一旦價格戰打響則沒有贏家。
五、真改革與假改革,想開放還是不開放,對行業的未來起決定性作用,而制度成本的提高會間接增加企業成本。這些變化是檢驗檢測市場變化中非常關鍵的因素。
SGS中國區總裁杜佳斌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是加快轉型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也是新機遇與新挑戰并存的一年。對于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來說,面對勞動力成本增加,消費品制造業逐漸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等一系列市場變化,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越來越多中國優秀的工程企業、制造公司,憑借他們出色的實力、先 進技術和工藝,開始展露強烈的‘走出去’的發展意愿。
來源:金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