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水環境監測網絡未來發展
作者:宇冠檢測 發布時間:2017-01-12 閱讀: 來源:慧聰網
在12月4日舉辦的“2016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高級工程師姚志鵬向與會人員介紹了國家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情況。主要介紹兩個內容,一個自動監測,一個是手工監測,都是圍繞水網說的,不包括污染源,只說地表水。2015年環保相關的法律制度陸續出臺,從“十八大”提的生態文明到去年的新環保法的實施到“水十條”和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方案,監測領域的文以前是從來沒有的。8月份出來了黨政干部生態責任損害追究辦法,去年出臺了省一級監測環保追責。大了來說都是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小了來說,黨政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追究辦法的考核,為什么現在抓數據質量,都是為這個服務,以后省級領導、地市領導升遷,還要看環境有沒有發生變化,提出了誰考核、誰監測的思路。
國家監測網,有四級監測網絡,包括國家、省市、地市、縣,按要素分大氣、水、土壤、生態和其他東西,我們沒有拿到最新的數據,應該上下差不太多的結果。說一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國家有幾個大的分享,一個自動的監測網絡一個手工監測網絡,還有一些專項網,比如重金屬還有國家單獨做的東西。

說一下地表水網絡,現在在用的2767個手工監測項,發展歷程,前身是972個監測網絡,這個網絡2012年5月份實施,2016年3月份,在這個基礎上調整到2767個,增長了兩倍多的數量,數量也是根據環境形勢的不斷變化進行調整的。最早七幾年的時候,在國家組建水網的想法,當時沒有連通,只是在領域,像三湖三河,那上面設了一些直報點。后來專家認識到重要性,開始組網,開始有400多個網絡,再后來有700多個,再到900多個,每五年對網調整一次。每次中央提出新的要求之后,對網會進行調整。972個還是相對合理,考慮到人口和經濟狀況的分布。按照新的要求,大氣在做大氣考核,因為考核已經明確到“氣十條”里面,對省地市也好,排名肯定要過,只是技術手段可能沒有成熟,沒有成熟有幾個方面的原因:1、網絡,雖然現在有2767個,還有十幾個地市沒有鋪設監測斷面,水的南北差異太大,可能有些沒有地表引流,還有可能一個地方只有一個點,這個點的好壞一下子就決定了一個地區的好壞。深圳來說,深圳的大氣非常好,整個水,我們國家只有一個點,就在深圳河,我們的數據基本是6類,偶爾有5類的情況,拿這個點考核,可能會出現跟實際不太一樣。這個網可能還會微調一下。2、水網先天的問題,剛剛說地域性的差異,源頭水怎么測都沒問題,到下游就很多污染物進來了,很難界定清楚是上游來的還是本地進來的。水的排名太復雜,后期還會微調一下。
說一下這個網的運行方式,這個網組建以來,一直委托當地的監測站,九幾年到2014年,還是一個點每個月監測12次,采樣的除外,水的后期國家有事權上收的概念,事權是國家的事權,國家全額出資來做,是地方的事權,就由地方自己來做,如果是交叉的,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各自出錢。水網中央規定是國家事權,不讓地方配套,后來我們調研,組織一些公司每年做12次的經費額度,2015年財政按照972個點,每個點的標準提到4.7萬。今年新的運營,按照2767個,測算的大概一個點五萬多塊錢。常規的監測在一個地市一個省還可以,但是放在全國來說,這個價格非常低,具體看一些地方,在新疆那里,好多地方當天去根本回不來,車費、油費、人工、按照規范標準,基本做不下來。水的規范非常嚴格,現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沒有嚴格按照規范來走。如果嚴格按照規范來走,有時候根本搞不下來。國家還在提第三方檢測放開市場,我們拿了10%的點做測試,有一段時間,大家最激進的時候說把點全拿出去給第三方檢測做,一開始大領導有這個想法,后來考慮到還是認為,如果網全放開還不太現實,現在沒有哪兩家或者五家六家能把網全做下來。首先采樣需要地方幫你找到位置,找到位置之后有現場工作、中間運輸等,拿這個東西來考核市政府,如果結果好就算了,如果結果不好,當地很容易找到毛病,市場看起來很不錯,但是有時候非常難做,尤其是低價,兩、三萬投這個標,我根本不相信你能干好這個活。2016年來看,這個市場想著讓第三方檢測做這一塊,我們委托地市,現在我們更希望第三方檢測以另外一個身份介入,比如選一個關鍵的點讓地市來做,請第三方檢測機構公司取一批標準樣送到第三方公司,這種方式比較可行。水網這我們簡單的介紹到這里。
經費保障沒問題,以后每年財政部會出,所有的網絡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數據的質量,這塊國家最關心,不管誰做,比如讓第三方檢測機構公司來做,拿什么手段證明我的數據沒問題,我能保證我的數據質量,這些東西能拿出來,毫無疑問市場就非常大,你能把這個事情做好。上次有些公司來投,說到質量控制,但是說得很空,也沒有實際的手段讓我相信你有這個能力,能給出真實的數據。地方也是,你怎么告訴我你的數據真實,你的過程沒問題。你可以口說,我們還是希望全程序的留痕,整個過程怎么做的都有痕跡,我相信你是按照我的規定做的,這樣比較可靠,你能保證你的數據沒問題,你的措施,你的手段,至少技術設計沒有問題,這樣來說才有空間。
水站建了很多,還有很多數據挖掘工作沒有做,海量的數據分析應用我們也沒想到好辦法,如果有好的想法把數據用起來。江蘇建了三百多個水站,河南建了一百多個,接下來湖北、天津、吉林都要奔著一百多個建,水站建的還可以,最后數據的應用數據的挖掘,建了之后起到什么作用。我們三百多個點,每年六七百萬的運維費,到底發揮什么作用?數據的挖掘還是需要深度的思考。
飲用水源地監測,這個數據原來我們要求監測,每個點也象征性的給了一萬元,這一塊也牽涉到事權上收,中央認為飲用水屬地管理是當地政府自己的職責,所以國家沒有投入錢來做這個事情,但還是要求報數據。338個地級市,每季度每個月要監測我們要求的指標,每季度做一次全分析的監測,縣里面要求每季度做一次36項運行指標的監測,每年做一個全分析監測,很多地方不具備全分析監測的實力,第三方的市場可能更大,因為地市站尤其西部,根本不具備監測的實力。水源地的監測,不管委托高校還是公司,大家一定要注意數據的敏感性,如果接這個活,真是國家來報數,一定要搞好指標,明確指標的單位是什么。我們之前出現過一個問題,當時測多氯甲苯超標三百多倍,直接報部里,部里一看超標這么多直接報國務院了,后來就去查這個事情,一查發現是蘭州大學的實驗室來做的,一看他們的實驗室被污染了,相關的領導該免的免,該除的除。水源地的數據質量一定要有敏感性,還有重金屬的監測,這些都是比較小眾的監測業務,因為時間關系不多說。
提問:您介紹關于事權劃分問題,作為市場檢測機構,我們想了解國家對于環境監測市場到底怎么劃分?目前我們只有一些概念性政策性的問題,具體哪些屬于國家?哪些屬于省?哪些屬于市?這塊我們不太清楚。
姚志鵬:委托業務有的是委托當地來做,事權是國家的,監測事權是適度上收,這里存在給自己留可操作性的空間,如果全部上收都砸我手里了,國家這方面,從監測來考慮,自動這一塊和大氣這一塊都拿出來市場化。國家網通??紤]不具備都上收完,都脫離地方來做這個事情,不現實,所以國家提出適度上收,事權是國家的,經費是國家的,但是做可以是第三方檢測做。如果是省網自己地市的監測網絡,仍然是地方的事權。